文言文知道

网上有关“文言文知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知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2. 文言文的六大文言现象都有什么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3. 古文中“知”的解释

没有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中矢字部 康熙笔划:8 部外笔划:3

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4. 文言文中的知道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

1. 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管子·戒》:“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宋 苏辙 《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夫古之所谓知道者,富贵不能*,贫贱不能忧。” 清 周树槐 《宋景公论》:“ 宋景公 其知道乎?知道者,知天者也。”

2. 认识道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语曰:‘ 伯文 ,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 3. 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唐 杨汝士 《建节后偶作》诗:“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朱子语类》卷三三:“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说这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

明 冯惟敏 《一枝花·对驴弹琴》曲:“不遇着 子期 ,谁知道品题,俺索把三尺丝桐收拾起。” 巴金 《灭亡》第六章:“但这一次他却皱着眉头,没有笑容,也不开口,好像他有什么心事一样,这是 李静淑 一看便知道的。”

4. 公文用语。犹知悉。

多见于诏令。 明 张居正 《奉谕还朝疏》:“奉圣旨……知卿已在途,朕心慰悦。

炎天远道,宜慎加调摄,用副眷怀,便从容些行不妨。吏部知道。”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三疏力辞,准免本身纶诰。旨云:‘屡辞殿功加衔,特准所请,以成清尚。

奏内被挫颠末,知道了。’”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康熙间, 台湾 蠢动, 闽省 警报到日, 仁圣 正率诸皇子在 畅春园 习射,谕令该部知道。”

5. 犹厉害。 《红楼梦》第九回:“ 金荣 如此欺负 秦钟 ,连你们的爷 寳玉 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知道,下次越发狂纵。”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九:“末后,一个妇人从人丛中挤出,向一个高汉子说道:‘算了罢! 张哥 ,给他们一个知道就是了。

文言文应什么意思

尐 1、 jié

少。 小。

此意思的延伸在现在的粤语当中仍有使用,表示“一些”,但大多人不会写该字,故俗作“啲”

2 jí

有花纹的雌蝉。

五笔:iyu

部首: 小 部

首笔划: 3

笔顺编号:2344

厼 厼

ke wu mu

ㄩㄜ ㄇ

义未详。

郑码:ZSKO,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BC,GBK:859E

笔画数:5,部首:厶,笔顺编号:54234

五笔86&98:CIU 仓颉:IF

四角号码:23900

槑的基本字义

槑 méiㄇㄟˊ

◎ 古同“梅”。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槑

玉篇古文梅字。注见七画。

槑=梅,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其神: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如此来看,槑,实则形神俱呆,怪道古人用此二字组成其名了。

[编辑本段]槑的网络意义

“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2008年的夏天,继“囧”字在网上引起一阵“骚动”之后,“槑”等一些生僻字又在网上大行其道,一时间“雷”到不少网友。

别把“槑”当“呆”

两个“呆”凑到一起便成了“槑”,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槑”不仅呆,而且很呆。槑(音同“梅:méi”),部首:木,基本字义:同“梅”。《康熙字典》:槑,古文梅字。单看“槑”的解释跟“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了一家人。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两个“呆”凑到一起便成了“槑”,对“雷”、“囧”这些字多少有些审美疲劳的网友们,也渐渐把“魔爪”伸向了我们的古汉字。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槑”不仅呆,而且很呆,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大家从来没有想到,古人创造出来的汉字,原来是这么的华丽而且彪悍,更是如此的……呃,贴切。于是大家从此呼朋唤友,要槑我们槑一起!

热词活用: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史上最大大片《赤壁》,就堪称一代槑片的开山怪,“天下兴亡,匹女有责”、“我需要冷静”、“就给它起名叫‘萌萌’吧”……马上就让大家槑成了一片。

槑,宋朝的开封府的匾额上就有这个字.槑的应用

“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便可以查到,在《新华字典》第10版可以查到。

“梅”字旁边就写着它的两个异体字,其中有一个就是“槑”。

至今,在开封包公祠内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匾额上书写的意思为“梅花堂”。

槑的另一种含义

“槑”也是三十年不见忠贞不渝的著名情侣“达槑恋”的女主人公,即张槑。男主人公为王明达。

1. 文言文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其中 誉:夸奖、吹嘘 坚:牢固、结实 物:其他东西 陷:使之陷、塌陷,引申为破坏 应:回应、回答。

2.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是寡人之过中是指示代词应该翻译成这而不是这是把是翻译成这是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翻译而得的一个错误,有些时候翻译句子而得的并不能从中直接提取单字,但绝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

3. 文言文翻译

方法指导(一)遵循三条原则: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关注七个重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全国卷Ⅰ)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05湖北卷)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判断句](08浙江卷)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解说:结构助词“。

4.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5.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关于“文言文知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褒佳怡的头像
    褒佳怡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褒佳怡”

  • 褒佳怡
    褒佳怡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文言文知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知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 褒佳怡
    用户102902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文言文知道》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明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