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

网上有关“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钱学森院士(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和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65年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1991年被中国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袁隆平院士(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对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令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粮产增加,是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

3、孙家栋院士(1929年4月8日-)被誉为中国的“卫星之父”。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总设计师。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

4、黄旭华院士(1926年3月12日-)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搞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

5、南仁东院士(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被誉为中国的“天眼之父”。是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作为工程团队的带头人,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6、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培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它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7、钱三强院士(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被誉为“中国原子之父”。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组织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作为原子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的制定者,对中民共和国核工业、“两弹一星”计划贡献巨大。1999年获追授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8、于敏院士(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中国中子弹之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1年被中国政府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

9、朱瑞(1905年-1948年10月1日)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1945年4月,朱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朱瑞拟任中央军委副参谋长。但朱瑞主动提出要负责炮兵建设,任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朱瑞提出了“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十六字方针,除派遣少部分干部到主力部队训练骨干外,其它师生全部分散到东起东宁,西至满洲里,南从长春,北到穆陵的广大地区收集武器。至1946年5月,共收集各种火炮700余门,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以及大量的零配件和各种器材。1946年夏,朱瑞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东北炮校校长。10月,朱瑞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建立了一支独立建制的炮兵部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立下战功。1948年1月,朱瑞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辽沈战役中率部攻克锦州义县,战后在前往前沿阵地时触地雷身亡。当时朱瑞只有四十四岁。大体上军衔处于“大将靠后、上将靠前”的标准

10、朱德元帅(1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创始人及***之一,被誉为“中国红军之父”。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称之为中国***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朱德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补充评论

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10位科学家排名?

1、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与李政道的合作。

2、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他便随母亲回到国内,但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他一直没能接受传统的教育。1948年丁肇中随父母去了台湾,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获得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先生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丁肇中和里克特,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丁肇中时年40岁。而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和多个大学的荣誉教授。

3、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小学到硕士阶段都是在台湾完成的,1962年,李远哲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对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就职。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与他一同获得诺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

5、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学业,1958年赴美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98年,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因为崔琦在此之前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所以他虽然出生于河南但是他已经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六位获得诺奖的华人。

6、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幼年时期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对戏曲、写作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又接触了大量的外文著作,在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高行健逐渐走向了文学之路。

7、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祖籍浙江杭州,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钱学森先生的侄子。1968年,16岁的钱永健获得“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此奖项又称“少年诺贝尔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利用化学技术发明出了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

8、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1933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中学毕业后高琨前往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学习,1965年高琨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9、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到农村劳动了7年,1976年参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2月,由他的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在柏林**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节最高荣誉的中国**。2012年,莫言凭借它众多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0、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小结:

迄今为止,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是华人界的骄傲。值得我们的敬佩,他们也向我们证明了华人尤其是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及科研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首位华人诺奖候选人却是伍连德,他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文学大师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曾透露,如果沈从文没去世,那么他会拿到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在1988年诺奖颁发之前去世了,而诺奖的一个规定就是不授予去世的人。

近现代时上的科学家?

1)钱学森:航天与导弹专家

2)袁隆平:水稻专家

3)李四光:地质学家

4)邓稼先:核物理学家

5)华罗庚:数学家

6)张孝骞:医学家

7)朱光亚:物理学家

8)吴文俊:数学家

9)李国杰:计算机专家

10)黄伯云:材料学家

王琎,分析化学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理科和师范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培育了

中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还长期从事化学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实验结果为依据并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学史的开拓者之一。

候德榜,著名化工专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候县坡尾乡一农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于北京。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教会办的福州英华书院,1910年考取清华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课十科均满分完成预科学业并公费派往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出任中国化工工业开拓者范旭东开办的天津塘沽碱厂总工程师。

建国后,1951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63年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候德榜一生功绩卓越,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权威。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撰写过《manufacture of soda》、《从化学家观点谈原子能》、《制碱工学》等10余部著作,发表过60多篇论文,被范旭东称为“国宝”,其塑像立于北京化工大学院内,为后人共仰。

邱宗岳,化学教育家,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南开大学化学系办出了特色,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为国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 

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殷 常 符

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 寿,在近代中国,化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其首功

徐寿,江苏无锡人,一八一八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五岁时死了父亲,家庭经济性况不像一般地主那样富裕,这使徐寿不能顺利的走上科举仕途的八股文,开始研究所谓格致之学。

徐寿开始学习化学知识大概是一八五五年后一、二年之内。他来到上海之后,看到了当时由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出版的《博物新编》一书(一八五五年出版),书中记氧气、氢气、等化学知识,从这本书里,徐寿学到了初步的化学知识。

徐寿从上海回到无锡后,亲手做了一些仪器开始进行化学试验,他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动手作试验,所以他的化学知识比起同时代的人,要丰富得多。他不仅试验了《博物新编》所载的方法,还能举一反三,做出书上未有的试验。一八六二年,他被请到安庆,与华蘅芳等人共同努力,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一八六七年被调到江南制造局,从此一直到他逝世,在那里担任了十七年编译工作。徐寿除了译书之外,还发起成立了一个“格致书院”,向听讲的人做氧气、氢气试验,徐寿主持这一书院,这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做了一些先驱工作。徐寿的两个儿子徐建寅、徐华封,在他的影响下也都成为化学工作者。在半殖民地半封的中国,化学能有这么一点基础,与徐寿的启蒙工作是分不离的。

据载,黎寿共译成十三部书,其中以化学译著为主,如:《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篇》、《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易改说》等。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一些科学论文。徐寿的这些译著和论文。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首先是化学基本物质命题方面,从徐寿所著的书开始,我们有了一套系统元素名称。今天通用的元素名称基本上就是采用了那时决定下来的原则。因为西方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造字的原则上具有本质的区别,大部分的化学原素在我国的语文里没有现成的名称可用。在徐寿之前,一些最著名的元素,如金、银、铜、铁、等,早以采用我国原有的名称;一些习见的气体如养气、轻气、等,则没有造成新字而是根据它们的性质来命名的,可是到徐寿译书的时代,元素以经有了六十四种,据性质命名的方式巳经不行了。因此,徐寿巧妙地应用西方文字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大约在一八七0年以后一、两年内,由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一书,首先印出中文化学元素表。绝大部分金属元素名称,如钠、锰、镍、钴、锌、钙、镁等最初都 是《化学鉴原》中使用的,一直保留到现在未改变。徐寿应用取音的原则,为我国元素名称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

除了为元素名称奠定基础外,徐寿的贡献还在于介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此以前,介绍的只是零星的化学常识,不成系统。徐寿所译的化学书,全盘把近代化学的主要部分都传入了我国。最早出版的《化学鉴原》是一部研究普通化学的书。论证基本理论和重要元素的性质。《化学鉴原补编》是一部专门有机化学的书。《化学考质》则专讲定性分析。《化学求数》是讲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易解说》是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再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可以说这八部书概括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徐寿系统的传播了新的化学知识,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也派克枊元前光来学习。

中国近代的科学家们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 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9、钱学森(1911——2009年10月31日)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11、竺可桢(1890——1974),我国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2、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3、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14、钱伟长,1913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获博士学位。194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年起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5、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16、袁隆平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7、苏步青 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采纳哦

关于“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碧槐的头像
    碧槐 2025年11月08日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碧槐”

  • 碧槐
    碧槐 2025年11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 碧槐
    用户110801 2025年11月08日

    文章不错《中国近现代的科学家都有谁》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明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