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教改的主旋律。德育课教师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问题上多下功夫。下面我就结合德育教学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情操和知识技能修养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态度、道德情操、言谈举止、行为爱好、敬业精神,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讲解任何内容的时候,都溶化着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并且自然而然地传染给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有时比教学内容更重要,正是这种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激情和学习的动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而我们德育课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突破定势,活跃思维,有成功感。
(二)努力培养师生间的情谊
由于德育课内容枯燥、单调,德育课教师相比其他同行来说,更不容易和学生们沟通情感。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德育课教师不但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与他们接触、沟通,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直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成为学生们创造的天地。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在中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没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德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应重视各方面的创新思维的提高。
首先,在德育课上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学生面对问题情境时,心智灵活,思路通达,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地想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答案。比如,在讲到“商品”这一概念时,我就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商品不仅包括实实在在放在市场上用于满足需求者的劳动产品,也应包括通过劳动创造,用于满足需求的“无形”产品,如劳动服务产品、科技产品、信息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等。
其次,在德育课上提高学生的迁移性思维。
迁移性思维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由一思维对象转移到另一思维对象上去的思维活动过程。迁移性思维内容联系性较强,它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掌握。在德育课上,我常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调动自己头脑的知识储备去联想学过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在学到“三大产业发展”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思考现阶段国家关注农业问题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结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知识点,联系当前形势,深刻地认识到高度重视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分析任何事物、问题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作用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局限性的一面,绝不能失之偏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一)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学生爱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我们德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语言艺术外,我想更应该在“趣”上动脑筋。因为,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加上抽象的大量繁琐理论推导,学生感到厌烦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会使师生陷入困境。而风趣的语言,能起到驱除烦闷,消减凝滞的作用,能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德育教师甚至还可以用“停顿”、“故错”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上狠下功夫,促学生“会学”
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善教者不但善于答疑,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教师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学生质疑,耐心帮助学生解疑。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自己阅读过一遍后,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问”倒老师。
2.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德育教师要逐渐地把学生由教会引导到学会学,形成教与学互相推动,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在课堂上也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我们德育教师要一反过去限制、压抑学生创造才能的做法,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大胆猜想,大胆创造,要不断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保持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是――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的欲望
培养兴趣是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先导。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教师就应在每堂课上下功夫,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尽量多给学生自我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如在学生答问有困难时,一定要鼓励学生胆子大一点,使学生不断增强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能时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上课时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趣味性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生物课有了兴趣,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可以通过生物学史的讲授、介绍一些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突出科学家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还仅仅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起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是创新教育的内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用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去考虑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这种习惯思维在心理学上叫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使人们按照习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很难跳出旧的思维模式,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大阻力。
多年来推行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只认识课本及所谓的“标准答案”,面对书中的一些“权威”理论和知识就连表示一下“怀疑”都不敢。因此,对黑板上画的一个圆,幼儿园的孩子有多种答案,而大学生却不敢回答,他们在推测教师的“标准答案”。如此,怎能使我们的学生创新呢?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那种“不能质疑,只能遵循”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质疑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注意创建让学生质疑的良好气氛,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问,要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锲而不舍地追求,以求有所发明、有所发现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教育他们从小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感知新知识、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三、运用发现法,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才能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在讲“鲫鱼”一节时可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鲫鱼在形态结构生理上有哪些特点适于在水中生活?学生渴求解答。这时教师引导他们探索,
首先从鱼的外部形态入手,分别对鲫鱼的体色、各种鱼鳍、侧线、体表的粘液、鳞片进行观察;接着对鲫鱼的内部结构进行生理分析:鲫鱼在水中游泳怎样解决在不同水层停留,鱼在水中怎样摄取水中的溶解氧。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由外向内,逐步发现鲫鱼具有适应在水中生活的特点,由此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发现法或在教学中增加发现因素的比重,引导学生探索未发现的新知识,培养其研究方法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师应精心安排学生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有所发现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尽可能地开设探索性实验。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学习,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如“探索酶的专一性”及“不同酶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让学生用不同的酶、不同的处理方法来探索。
(2)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科学方法设计新的实验。如在学习“水分代谢”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实所选材料是半透膜;学习“光合作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推测证实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这样培养学生爱思索、爱动手、爱探索的习惯。
(3)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设计同一目的实验。例如,设计渗透装置,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以不同方法处理来进行对比,然后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要用不同的植物叶片、不同溶剂、不同研磨剂和不同的划滤液线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层析液来进行探索。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探讨泡咸菜时为什么水越来越多;学习了苔藓植物和顶端优势,让学生试着培养盆景;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让学生自己回家无土栽培蔬菜;学习了呼吸作用及矿质代谢,让学生具体讨论农业生产上怎样运用具体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学习了生态系统,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及保护……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习惯于探索,习惯于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关于“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昝奕同”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如何提升教师德育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