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道什么叫德

网上有关“什么叫道什么叫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叫道什么叫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女性若性情强硬、凶悍、气势压人、顽固偏激、心存报复怨毒,咬牙切齿、怒目瞪眼、结果只会伤人费己,克夫贱己、福报尽失、容貌枯憔。)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前言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小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

本书是根据我国近代著名农民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和释仁焕导师多年的语录、著作与讲座之精华整理而成。文中用质朴的语言,从伦理道德、传统礼教等方面,讲述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本分;号召大家各行其道、各正本位,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什么是和谐?和是互相尊重,谐是互相礼让。在这家庭伦常中,我们只能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拿这伦常道来对照、指责我们身边的人,必定适得其反。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这样一家人就能和谐相处了。在举国上下齐心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本书或许对您和您的家庭有些许的帮助和收益。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老人道

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2、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3、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4、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5、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6、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7、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8、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9、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10、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德。

11、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12、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1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子孙比你强,说明你有德,否则就是无德。

14、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

15、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16、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父母道(中年道)

1、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即以全家安乐为己任,造福一家。

2、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3、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4、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5、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7、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8、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9、孩子不明理等于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树根上下功夫。

10、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11、教育孩子五步曲:养、育、教、领、导,但不许管。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12、“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13、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14、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为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15、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响自己家庭,大的影响社会,也有负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责任重大。

夫妻道

1、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爱为根。

2、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3、有缘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本分。成全对方、完善本分。启蒙对方发挥本分。不管束对方的自由权,应给予对方快乐,不应给对方烦恼。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

4、爱的标准:真爱无私,觉爱无架(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

真爱无私:尊重对方,不给对方添麻烦。

觉爱无架(价):不抬高身份,不把爱当作买卖。明白对方好处,赞叹对方好处;理解对方的难处,原谅对方的过。如对方有过,能启蒙指导对方改过。

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实爱无成见:真信不疑,不要怀疑对方。

能做到这些,就会家和万事兴。

5、爱是和谐的缘起,也是和谐的总纲,没有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

6、夫妻结合有三因缘:第一,是为了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第二,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世界留下一个好的人根;第三,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双方的父母,让老人放心、欢喜。

7、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8、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有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9、成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10、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11、男女平等是指权力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礼节上绝对不能平等。

12、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13、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14、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15、性(天性)合、心合、身合。才是夫妻真正的和谐。

16、志界夫妻是相互感恩,绝不怨人。意界夫妇是快乐的,夫领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绝不生气。心界夫妇是礼仪夫妇,就会相互管辖啦!身界夫妇,是打骂夫妇,搅扰一生。

丈夫道

1、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2、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3、男人属阳,阳即无私。无私就是表达对一家的爱。

4、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不是好男人。

5、男人要“刚”。刚不是打人骂人,打人骂人的男人是无能的男人。

6、“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如如不动,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7、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8、弱夫也叫懦夫,撑不起家庭。唯唯诺诺,说而不做,不敢担当事情,把女人推到前面,专听女人指挥。

9、暴夫则非打即骂,不讲道理。不明白自己责任所在,所以才敢胡作非为。

10、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11、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12、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13、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妻子道

1、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2、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3、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4、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5、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6、为人妻,自要先从“三从”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三从”是指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才是“身从情理”?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儿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难。做后也不生气、不埋怨、不后悔。“心从道理”:指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报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导儿女?心存全家的好处,所行之事,自然处处合道。“性从天理”:以不动秉性为主,还要化除禀性,圆满天性,方能厚德载物。

7、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8、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非常强悍,一手遮天,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9、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

10、女人好吃懒做,怨天尤人是一家的扫把星,悍妇和弱妇都不是媳妇。

11、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12、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13、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旺发达,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婆媳道

1、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2、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

3、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4、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5、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6、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净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7、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8、说话常提儿媳长处,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儿媳如有过错,婆婆赶快兜过来,先宽容,后在背后指教她,千万不可与她吵闹,媳妇自然会感恩、报恩。

9、当媳妇的,爱自己的丈夫必须要爱自己的公婆。明白没有公婆就没有自已亲爱的丈夫。体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劳碌,费尽心力,才把儿子养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对婆母言行产生怨烦。

10、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11、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我当敬之。准能得婆母的欢喜心。再能理解老人的心,顺老人的意,便是得了道。

12、当媳妇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报。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对老人尽孝等于自己不要福报,也不会有福报。

13、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14、公婆如同一家之树根,想要枝繁叶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树根,往根上施肥、浇水、松土。

15、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

子 女道

1.子女是一家的天贵星,以孝为根。

2.为人子女,年幼时,很难在生计上帮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担忧,是最大报恩。长至成年,要尽心尽力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作为子女,应以尽孝为己任。能承祖业,弘扬家风,立志超过前辈。

4.给老人物质上的满足,那是一种义务,还不算孝。“孝”是完善自己的本份,给父母放心,不给父母添麻烦,不看父母的过,才是真正的孝。

5.“顺”,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让父母安乐,放心。即使父母明显是错的,也不当面顶撞。父母有过,不但不埋怨父母,还把父母该做的事情也完善起来,这叫做为父母补漏。

6.父母有过,子女能为他们补漏,才真正是一家的天贵星。若一味顺从,难免陷亲于不义,也不算真孝。

7.我们的生命降临在这一家,等于是和这一家的生命有缘。好是你命中的福报,坏也是自己的缘份。有痛苦有烦恼,是这一家在成就你,磨练你,成全你了自己的果报。同样要感恩、报恩。

8.不管父母慈不慈,但问自己孝不孝。

9.想尽孝,要从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诚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尽孝,必须清三界。

10.“孝亲必得孝亲之三界”。三界指性、心、身说。孝身要在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养父母之身。孝心要处处顺父母的心,父母所爱何物,我必爱之;所近何事,我当奉行之;所亲何人,我当敬之。孝性务要使老人天性和乐,面无愁容,不使老人动性,含饴弄孙,以乐天年。

11.孝分有理孝、事孝、心孝:理孝,就是要尊重理解老人;事孝,就是尽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方面的需要;心孝是原谅父母的过,是大孝。

12.给父母吃穿是孝身;让父母顺心是孝心;心存父母的志,使父母安心、快乐,不令父母操心,这是孝性(性界)。

13.子女不孝,就不会有福报。埋怨家里穷,就会穷上加穷。

14.子女孝顺,父母自然就长寿;父母长寿子女不孝顺,那就给父母一生带来很大的烦恼,这样的子女成了败家星了。

15.老人在世能令其安心、快乐,为尽孝;老人临终能令其安详含笑而去,算是尽孝尽到头了。

兄弟姐妹道

1.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天辅星,以义为根。

2.“义”就是无条件的帮助,不惜一切代价。一人有难,其他人要到位帮助,条件好的应该尽量帮助条件差的。

3.若同室操戈,同根相煎,会令祖上蒙灰,而且自己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若兄弟姐妹间不能相亲相爱,父母一定忧心,孝道仍不能圆满。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姐妹。

4.兄弟姐妹情同手足,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相互帮助、相互补漏。

5.得到兄弟姐妹的帮助,要懂得知恩、感恩和报恩。

6.兄长是半个家长,要以身作则,助父立业,协助父母完善一切。要承父母志,继祖先德。

7.兄长对弟妹要像父母一样有爱心。

8.当弟妹的应该把自己的兄长当作长辈。兄长做不到位的要为他补上。

9.不传是非闲话,不怨兄长父母。

10.活泼节俭、受命不辞,义所当为则尽力而为。

11.发心学习全家人的德行,把优良家风发扬光大。做得到,一家就兴旺。

12.成家后,不要攀比财富,要互相竞比家风,一家比一家做得好。

13.兄弟姐妹之间不要为家产而你争我夺,也不要因为娶新妇后伤兄弟情谊。兄弟之道就是“悌”字,悌道不尽,累及孝道。伤手足天伦之至情,便是逆天,将来定受天罚。

姑娘道

1.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欲世界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必从姑娘身上好。

2.欲当好姑娘,可得明白姑娘道。

3.姑娘是一家之贵星,以志为根,性如棉,提满家。

4.以志为根,就是立志不争不贪,立志孝双亲,敬哥嫂,爱护侄男侄女。

5.性如棉者,如棉花之洁白,守身如玉;如棉花之柔软,性子不许暴躁;

6.如棉花之温暖,待人不冷淡;如棉花之绵长,不要退志。

7.任何事皆可做,没有挑选,没有分别心,这就是性如棉的道理。

8.姑娘在家是半宾半主,要心知众人的好处,能提起全家人的和乐精神,结一家的缘。

9.姑娘是和谐婆媳关系的门轴。遇到婆媳不和时,要两面劝解。在母亲面前说嫂子的好处,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体解嫂子,提到平日母亲的好处。

10.这样在母亲面前尽了孝道,在哥嫂面前尽了悌道,一家欢喜,就是提满家了。

11.如在家好多嘴多舌,不但不知、不会平息是非,反而扩大是非,闹得一家不和,鸡犬不宁,就成了踢满家了,把全家人心都踢散了。

12.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一定能当好媳妇,能助夫成道,恭敬丈夫,和睦妯娌,孝敬公婆,全家和乐,真正是喜星临门。

13.后来有了儿女,自然会教子成名,能为良母。

14.老了一定会当老太太,也能兜满家,为一家的福星。

15.姑娘道明白了,会做了,则本正源清。

16.做姑娘时,预先把做媳妇的道理练习明白,才能把握将来婚姻的幸福美满。

17.父母对于女儿,是至亲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儿的言语行为,十分自由,而不受拘束,加上女子的天性,弱于自制,在自己父母面前,不免恃爱撒娇,做父母的不忍拂逆其意,遇到事情总是顺从她,免不了养成娇惰的习性,有所要求,一不从意,便负气使性,不达目的不止。若成家后,仍执娇惰习性,必然导致家庭矛盾产生,自己也痛苦万分。因而女儿在父母跟前时,先要学会侍奉翁姑的道。

18.姑娘在娘家,对于经济方面,不负责任,若崇拜享受,养成奢侈的习惯,到自己组建家庭,对于家庭经济,是负绝对或相对的责任。但由于自己奢侈浪费的习性不改,必定引起家庭矛盾,自己也受苦。所以在姑娘时期,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的美德,是构建未来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石。

19.当姑娘时,就应练习家政。如经济的支配,家务的操持,子女的教育指导等等,都是将来成家后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也是自己本分内的责任。若自己一味娇惰回避,父母也放任偏袒,将来吃苦受罪的还是自己(姑娘)本身。

朋友道

1.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

2.君子交朋友在道义,小人交朋友为权利。

3.能劝善规过,是为道义之交,君子之交;交友若注重在势利上,酒肉上,有利可求就相交,一旦失利,朋友算完,是小人之交。

4.利是害义的,势利之交,断乎不能长久。

5.常言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因此我们要亲近有仁义道德的益友,远离只知花天酒地的损友。

6.与朋友相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能得朋友之益,而不受其害。

7.如果一味滥交,不分善恶是非,随波逐流,就会受损友之累。

8.有道的人,不受朋友之累,还能明善改过,不但能改正自己,还能用道义把朋友度化过来,尽了做朋友的道。

9.责善乃朋友之道,但责善朋友要适可而止,否则友不欢己不乐。朋友数,斯疏矣。

10.欲先正人先得正己,自己品行端正,令人信服,说话才会发生效力。

11.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12.朋友相处抱道而行,彼此要留有适当的空间很重要。

13.朋友之道,首在彼此相信,才能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四海之内皆兄弟。

道家万法归一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最终归于道,无论是什么,他们的源都是道。起于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全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扩展资料:

“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

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

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

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 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

百度百科-道德经

关于“什么叫道什么叫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劳新霞的头像
    劳新霞 2025年11月04日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劳新霞”

  • 劳新霞
    劳新霞 2025年11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叫道什么叫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叫道什么叫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老人无德,一家灾殃...

  • 劳新霞
    用户110403 2025年11月04日

    文章不错《什么叫道什么叫德》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明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