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历史上河南的变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河南的变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河南历史
[作者:河南省人民 *** ]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2000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
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县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渑池县境),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
说明河南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自有史以来,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地。
商朝7次迁都,4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
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
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
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
河南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
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
为了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实际是监察区。
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和梁国2个诸侯王国。
东汉都雒阳(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
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
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
设有12郡和梁国1国。
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
南北朝时,河南分属于北魏和南齐。
北魏在河南设8州26郡;南齐在河南设3州12郡。
隋统一南北后,在河南设20郡(州)。
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
河南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
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
河南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
河南境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
府、州、军均辖县。
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河南大部属金。
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
“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
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
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
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
明末,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和汝州直隶州及京师之大名府,山东之东昌府的一小部分县。
共计府属州31个,县96。
清朝恢复行省,省下为府,再下为州、县。
终清之世,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陈州、彰德、卫辉、怀庆等9府,郑、许、汝、陕、光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所。
府属州5,县96。
民国初年,改道制。
河南设有开封、河北、河洛、汝阳4道,5直隶州,100余县。
1927年废道尹,实行省、县两级制。
省下分设行政区(监察区),区管县。
1946年河南分为12区,共10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北界止于黄河,有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等10专区和开封、郑州2省辖市、8专辖市,86县,省会设开封市。
1952年中央人民 *** 政务院决定撤销平原省,将所属之新乡、安阳2省辖市及新乡专区及所属14县(区),濮阳专区及所属7县,安阳专区及所属6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
同年,中央人民 *** 政务院决定,将旧属河南省在建国初期划入安徽省的永城县划归河南省。
1954年,河南省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
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内陆,地处黄河中下游,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六省相邻,自古为华夏腹心之地。河南,因历史上大部处于黄河以南而得名,不仅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早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中心,我国「 ”八大古都”中有四座就位于今河南境内,而河南因此又有「 ”中原”「 ”中州”之称,又因其古属豫州而简称「 ”豫”。 河南历史悠久,河南之名作为省名最早出现于西汉初,西汉建立后改秦朝三川郡为河南郡,郡治为洛阳。东汉时光武帝定都洛阳,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唐开元年间设河南府,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府之一,此外唐朝还曾设有监察区河南道,先后治洛阳、浚仪(今开封)。元朝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河南江北行省辖有今河南大部,江苏、安徽长江以北部分及湖北北部,明朝建立后正式设河南省,治开封府。 「 ”道”也是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当时级别约等同于县,专设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隋唐时,道开始用于军事称「 ”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如名将李勣就曾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唐初将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也称道,如河南道。元朝时道为监察区,明朝时有所变化,道分为专业道、辖区道,专业道有粮储道、督粮道、河道等,辖区道有分守道、分巡道、守备道等。清朝时期,道开始具有行政区的性质,有的人因此认为清朝为省、道、府、县四级制,但道实际上仍被视为监察区、军区。 清朝初期,河南辖8府1直隶州,此后府、州设置有一定变化,到清末共有9府5直隶州1直隶厅,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之间共有四道,分别为开归陈许郑道、河陕汝道、南汝光淅道及河北道。民国初废府、州改行政区划为省、道、县三级,河南全省仍辖四道,分别为豫东道、豫西道、豫南道及豫北道。 开归陈许郑道,全称为分巡开归陈许郑河务兵备道,领开封府、归德府、陈州府及许州、郑州两个直隶州,驻开封府。民国初各府、直隶州、散州均废,开归陈许郑道也改为豫东道,开封府废后改祥符县为开封县,豫东道以开封县为治所。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道治仍为开封县,同时开封也为河南省会。现在,开封为河南省地级市。 河陕汝道,全称为分巡河陕汝道,领河南府、陕州直隶州、汝州直隶州,驻陕州。民国初废州改县,陕州废为陕县,而得名由河陕汝道改设而来的豫西道改驻洛阳县(原河南府治)。1914年6月,豫西道改称河洛道,仍驻洛阳县。现在,洛阳为河南省地级市。 南汝光淅道,全称为分巡南汝光淅兵备道,领南阳府、汝宁府、光州直隶州及淅川直隶厅,驻汝宁府信阳州。民国初,南汝光淅道改设为豫南道,以信阳州废后所设信阳县为道治,1914年6月豫南道改称汝阳道后仍驻信阳县。现在,信阳同样是河南省地级市。 河北道,全称为分守河北河务兵备道,领河南省黄河以北彰德、卫辉、怀庆三府,驻怀庆府武涉县。民国初,河北道改为豫北道,以原卫辉府府治汲县为道治,1914年6月豫北道改称河北道后仍驻汲县。现在,汲县为河南省县级卫辉市,由地级新乡市代管。
关于“历史上河南的变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河南的变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河南的变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河南历史 [...
文章不错《历史上河南的变迁》内容很有帮助